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回顾自己的成长和求学历程说:“小时候,我放牛并不是最擅长的。”小学时我不是班上最好的,初中时我也不是班上最好的,高中时我也不是班上最好的。最后,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必须带着韧性奔跑。”
2022年,全国硕士招生考试报考人数457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全国高考报考人数1193万人。一个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考验和选择。哪怕现在的结果并不如意,他也要学会坦然面对。长江日报现摘录许伟林院士去年12月2日与武汉纺织大学学生交流时的分享,希望对年轻朋友有所帮助。
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当我十一、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了。我家穷,每天带着咸菜去学校,每周回家一次洗澡,有时中午跑回家吃饭,需要步行七八公里。
我初一的时候学费是20元。为了筹集学费,我家卖了绿豆。当时,绿豆50分钱一斤,一篮子重40斤。姐姐会提着篮子去很远的地方卖。绿豆太重了,压坏了篮子。
当年,中考成绩好的人优先进入中专。我也想考上普通中专,早点毕业出去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但我没能考上中专,只好去省重点高中。如果我当时读的是中专,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我了。这可以说是“坏事”变“好事”。
高中高考的时候,我并没有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我考入了武汉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前身)。我当时很郁闷,“纺织不是黄道婆做的”。
我们家乡有一家床单厂。我想,如果我从纺织专业毕业,加入一家床单厂,我的人生就结束了。
那时,高中已经不可能复读了,家里也很穷,不允许我复读。那时大学不可能转专业,即使可以转专业,也还是纺织专业。
到了大学后,我郁闷了一年多。但人不能一直郁闷啊!大学四年教会了我要冷静。我找到了摆脱平静、困惑和抑郁的方法。
徐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教授。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2021年12月摄)
当我得知本科毕业可以考研时,我决定主攻研究生。为了准备考研,我给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前身)的老师和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前身)老师写了信。两所学校的老师都给我回信,鼓励我好好学习。
为了考上研究生,我用尽了高中时没有用完的爆发力。最后我担心自己考不上这两所学校,就报考了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业大学的前身)。
我以为西北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只是一所普通学校,却一不小心考上了姚木老师的班。他是纺织材料领域最权威的人物。在姚木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我正在研究纺织。表面上我是研究纺纱的,但姚木老师却让我制作一个仪器,用来观察羊毛加捻后的微观结构。为了制作乐器,我自学了模拟电路和电子电路的知识。
硕士学位的正常学习期限为三年。我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学业,并提前一年毕业。硕士毕业后,我继续跟随姚穆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习时,我的专业是光学,是研究光在纺织品表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的学科。
两年半的时间,我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博士毕业后,我前往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熙教授。徐熙教授的哲学是用物理手段解决化学问题。这拓宽了我的科研领域。
回顾我的教育历程,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研究,我学到的是纺织领域的交叉知识。我懂仪器、光学、高分子材料,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基础,这对我以后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我常说,小时候,我放牛并不擅长。当我上小学时,我并不是班上最好的。初中时,我并不是班上最好的。高中时,我并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我发现,到最后,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你必须有韧性去跑。这个韧性非常重要,一定要坚持下去。
2000年,我在香港理工大学完成访问奖学金后,有很多工作机会和大学可供选择,但我主动回到了母校武汉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当我决定去武汉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时,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去这么小的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当时的武汉纺织工学院规模太小。
当时学校科研很差,没有项目。但正因为学校平台小,所以非常渴望人才,将为你的发展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
我来到武汉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后,学校为我成立了研究所,提供了设备和场地,并为我们团队投入了很多好的资源。这使得我们的团队进步非常快。
我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时,职称是副教授。到了武汉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后,学校要求我申请高级教授职位。因为工作年限不够,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申请教授职位,但学校鼓励我去申请。经过一次申请,我被授予教授职称。所以我一直说学校舞台虽然小,但是你的发展空间很大。
徐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教授。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2021年12月摄)
从武汉纺织工学院到武汉科技学院再到武汉纺织大学,这些年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拥有省、部、国家重点项目,全校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我的导师姚木院士常说:“小步快走,一步一步稳”。人生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机会也很重要。我的考研是一个机会。为了抓住这个机会,我用尽了一生的爆发力;从那以后,我成了一位名师的学生。后来读博士、做博士后、回到武汉纺织学院工作都是机会。但机会一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首先要把自己做好。不要总是抱怨,觉得机会总是眷顾别人而不是帮助自己。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我买了机票去西安看望姚木院士。求学期间,姚木先生教会了我“韧”、“仁”、“忍”。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韧”就是做事必须坚强。 “仁”就是善待人、善待事物,懂得宽容他人。
我们都是人,很容易有双重标准。别人的一个标准就是我们自己的另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比如跟企业合作,现在有的老师一接触企业就开始谈钱。你首先要能够为别人做事,否则别人怎么会愿意信任你呢?
我以前和公司合作过,很少和他们讨论融资问题。他们总是来找我,我说我们先做吧,等工作完成了再谈。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符合公司的要求,后面自然会得到资助和其他荣誉。有时候,不要算得太仔细。
我的另一位导师徐熙先生常说:“吃小亏就占大利,占小利就吃大亏,吃亏的人越多”。小损失,以后吃的苦越大,更大的机会就会到来。”
我总是告诉身边的人,要能承受小损失,不要事事操心。很多学术界人士不关心大事,却很注重小事。比如他的工资少了一块钱,他计算得很准确,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得模糊起来。
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学会“仁”,学会“忍”。比如,现在每个人都很难抗拒手机的诱惑。上课时,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坐下来玩手机。手机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所以,我们一定要忍住,容忍外界的干扰,压抑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东西,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要想坚持下去,就需要有决心。每个人的成功自然有很多原因,但一定与他长期的努力和低调的行为密不可分。
清华大学校歌中有这样一句话:“立身立言,不问西东”。意思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好眼前的事情,无论如何。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年轻的朋友们。面对挫折和不满时,不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好眼前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nboyatc.com/html/tiyuwenda/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