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这
所谓中和思想,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与人、水和盐等两物之间接触和干预的最佳状态。先秦哲学家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碰撞应该在“和谐”的状态下进行,即“中和”的状态。
“和声”的概念最早用于音乐中,不同的乐器必须协调才能使音乐听起来不错。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编钟,编钟是一种大型的音乐器材,由许多不同规模的钟组成一组,在演奏音乐时,需要彼此配合,使音乐的声音能够协调一致。“和谐”的概念由此诞生,后来延伸到宇宙万物、社会生活,甚至精神道德方面。
西周,思想家石波提出“和与实”,意思是可以实现和,使万物都能生长和发展。在雅经中,提到“和睦与和谐”的意思是幸福与和谐。《商书》中提出“治政唯和”,要治国、治民、治百官,要遵循“和”法则”。
《道德经》更是明确:“道生一,生命生二,二生三,万物生三。万物负阴抱阳,冲动祥和。“一是阴,二是阳,三是阴阳。万物皆负阴阳,负阴反阴,持阳与阳结合。冲动的和念,即当二阴阳气相触,达到和谐的状态时,“道生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万物生三”。这就是《道德经》中提出的变化之和的原则。
《礼经·中庸》记载了孔子孙子所说的一句话:“在中间的人,也是天下大都市;和谐之道,也是天下之道。明朝的黄宗熙评论这句话:“无中无中,无道之大基。“在先秦时代,'和'和'与'中'一直被一起使用,但这里需要分清优先次序,'中'是天下的伟大根基,'和'是天下的道,而道是最重要的法则。”没有“大道”,就没有“大道”;没有 “and”,就没有 “in”。
儒家主张将“和”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其成为一种可以遵守的“仪式”。因此,《礼仪之书》提出,“音乐家是天与地的总和;司仪们,天地的秩序”。就是用“和”的思想,形成一个治理国家的制度,以达到社会稳定。孔子说:“和睦对于礼节来说是宝贵的。“仪式的功能是使人们能够达到和谐的状态并维护国家的和平。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历代封建朝代的推崇。
北宋时期,两位重要的物理学家程浩和程毅提出“达到中立就是达到天理”,即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中立,就已经符合天地规律了。“和”的概念已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中和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首位全国名医阎诗云(照片由作者提供)。
“传统中医与传统的中和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史学家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曾经总结说,中国古代人在自然界中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其视为全人类的理想。中国古代哲学家谈到“中和”时,他们把人放在天地间来衡量他们的状态。李约瑟也说,不管人们怎么形容,这是中国文化长期以来的基本态度,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在宇宙中有一定的作用,那就是协助自然,而中国人就是把人与宇宙连接起来,思考整个事物的状态。
“中和”强调事物对立面的共存、变化与和谐,关注在不同事物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中,不同多样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补充。中和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医。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汇集了先秦医科文化,涉及天文、地理、农、冶、人文、哲学等十三门学科。它从“and”这个词开始,贯穿整个文本的中和思想。《黄帝内经》包括《苏温》和《灵书》两部分,各有81篇,共162篇。“和”字在《素温》中出现79次,在《灵书》中出现74次,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调理治疗等各个方面。另一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提到了“和”字 81 次。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是将人体调整到中性状态 – 即正常的人体状态。
我反对中医是中医文化科学的观点,因为中医是一种医学,是一种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医学,它与西医不同。中医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总是在不断变化中,保持内外环境的和谐与和谐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基础。这就是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追求的价值。中医治疗旨在恢复人体的和谐,因此中医更喜欢整体治疗。
中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从理论到实践贯穿于“和”的理念,是认识和理解中医的基石。中医的“和谐”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与天地本质的“和谐”。老子说:“人是地之法则,地是天之法则,天是道之法则,道是自然法则。天、地、人都服从于自然,自然就是最大的规律和现象。因此,中医观察人与天地并重,认为人应服从自然规律。
《苏温》提到,“人生天有地气,四季法则完成,妻子生于人间,挂在天上,天地和谐相处,命中注定叫人。判断一个人的人生状态,首先要看四点钟的阴阳运作,也就是年气,也就是春、夏、秋、冬。如果与老年和谐相处,生活就会和谐健康,否则很容易生病。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就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二是生命过程中精神与精神的“和谐”。只有天地本质和谐相处,生命才能诞生。关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凡人的生命也是天之本质,大地出形。人类的这一代需要精神、能量和精神的和谐。所以,精气神在中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死变化与精气神的变化有关。
“健康是对人类生命的养育和呵护。”
中医非常重视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养育和呵护人们的生活。
现在我们常说的“病先治”,也就是注重疾病的预防。如果病害即将到来,需要立即从发芽状态中抢救出来;如果你已经生病了,你应该防止它继续变化,而不是把它传播到你的全身。对于已经治愈的疾病,也要防止其卷土重来。因此,中医养生有四个概念:病前预防、病预防、病预防、病防治。养生是从生命的开始,到老年,全过程都在养生范围内。因此,养生可以涵盖对疾病的预防,但对疾病的治疗不能涵盖养生。
唐代医王兵对《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评注:“如果遵从阴阳法门,保持道之健康,那么筋、脉、骨髓就会相辅相成,气血就能与时俱进。虽然中医讲经络、气血等,但最终还是落在了“与时相和”,即与天地相符。
全民总和讲究的是“过害、传系统、让系统生化”。意思是当两个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时,比如阴阳,如果阳过多、过多或过多,阴就会得到制衡,就会恢复到和谐的状态。因此,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敬月在《类比经之翼》中提出,“构建创造的机会,不能没有生命,也不能没有控制,无生就无发展,无制度就有害。过害系统也是“他等之和”,这是中医的整体观。
如果一个人的内脏、气血都很健康,五官等都会表现得更好,所谓“肺气通鼻,肺鼻能知香”,就是这个意思。此外,《黄帝内经》说,“有心者,魂、寒温、怒者亦”,“意志神正,魂不散,后悔不怒,五脏不邪”。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对一个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个人的精神应该始终保持健康。
“如何用”和“法则指导养生
下面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和”法则指导养生。
首先,天上的和谐是自然的,符合四个季节。“人天同和,矛盾为恶”,人天一贯,即和与中。
万物的生化都有其自身的自然方式,养生要把握身体正气从生化规律中自我恢复的时间,从而进行适当的调理。比如春天的病害更容易侵入肺部,夏天会一步步恢复,这就是恢复的时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治病的过程要结合天地气候的变化,这叫“适应四季”。《灵书》记述:“因年之和,贼少,百姓少病少死;如果贼邪多,寒温不和谐,百姓就会生病死去。“还有一点,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健康、成长、收养、储存都是按照天人四季的原则提出的。春夏阳气外泄,阳气趋于表面,阳气减弱,故春夏宜扬阳;秋冬时阳气内合,阴阳要以阳养,使阴阳协调,故秋冬要养阴阳。也就是说,阴阳的关系要根据季节进行调整。
中医也强调日出日落,这也是天人。要按季节安排作息,春夏早卧,秋冬晚起,符合日月运行规律。
第二,身心要和谐。在中医中,心脏不仅是主血,也是主神。只有心安宁,血液循环,才能实现自身身心的和谐。心是主神,和情绪有很大关系,所以在保持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调整情绪。比如有的老年人身体强壮,什么都不满意,不满意就发脾气,会影响他们的健康。老年人还是要先服侍老人,再找适合他们做的事情,这样他们才会快乐。
此外,在追求内心和谐的过程中,要“走到极致,保持安静”。极端地说,就是把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保持安静,让你的心平静下来。要“看得平淡无奇,少一些私欲”,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欲望。我们要有个好心态待世,要稍微冷静、豁达、宽宏大量、善良,心态决定了生活质量,影响着健康水平。这就是中医养生的概念。
三、饮食要“慎五味,养脾养胃”。就是养脾胃,细心调节饮食。什么是“和五味”?“五谷养生、五果求助、五畜益、五菜尽”,粮、果、肉、菜等营养要全面。传统中医从不强调素食主义。据统计,素食者的预期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短十多年。因此,要谨慎与五味相处,才能吃出健康的饮食。
饮食不宜过多,味道太酸、太咸、太苦、太甜不行,要强调中和。不当五香造成的损害,会导致相应器官的兴衰,使各器官的功能不和谐,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中医治法就是利用五味之偏,调整内脏偏倚,补偏补弊,使五脏五脏恢复正常的协调状态。适度的饥饿和饱腹感,不吃不喝,也是饮食中很重要的一点,“不会吃的人,是不够生存的。
健康饮食中还有一个概念叫个性化用餐,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食物。比如冬天多吃牛羊肉,夏天多喝酸梅汤和绿豆汤,潮湿环境多吃辣的东西。再比如,甲鱼、银耳、燕窝可以滋阴养体,羊肉和鹿肉可以暖肾强阳。所以,对于阳气虚弱的人、阴虚的人、痰湿的人,人们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是有一定关注的。
第四,动静相融洽,即劳逸结合。 中医对运动方法有很多指导,比如《苏温》提出的,“不白劳作,能与精神和谐”,不进行超出范围的体力劳动, 为了 “不知疲倦地工作”。身心不过度劳累是养生的重要法则,不知疲倦的工作是适度的作息,即动感和安静。适当的运动可以长寿。中国的养生运动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四种,分别是五鸟戏、太极拳、易进经、八段锦,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
中医认为,凡事要适度做,例如“远视伤血、远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站伤骨、远走伤筋,据说五劳伤”。太多有负面影响,年轻人的运动量大一点,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你年纪大了不注意,就会出问题。《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春夏秋冬,阴阳四点,病因用多。“过度使用是疾病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养生法则包括天与人、精与能量、形与灵、饮食与日常生活、情绪与心灵、动与静等等。不和谐会导致身体不健康、疾病甚至死亡。西汉思想家董钟书在《春秋露》中说:“能中和养身的人,寿命极长。“如果一个人想过上健康的生活到高龄,他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来滋养自己的身体。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致病因素越来越复杂,治疗方法也逐渐越来越个性化。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中医不能被现代医学取代,无论是其学术理论还是治疗原理,在未来都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nboyatc.com/html/tiyuwenda/7206.html